描述
三球儀是生動刻畫日、地、月之間相對運動規律的直觀教學儀器,它能模擬日、地、月三者在宇宙空間的相對位置,並能形象地表明地球、月亮的運行狀態,科學地解釋由此產生的各種自然現象。因此,它是克服抽象教學,加深學生掌握天體運動變化規律及普及天文科學知識不可缺少的輔助教學工具。
演示內容:
1、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當地球不停地由西向東繞著自己的軸旋轉時,同時以一邊圍繞著太陽轉動。前者為自轉,後者為公轉。自轉一週一晝夜;公轉一周為一年(365—1/4天,地軸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終不變。)
2、月球的公轉:
在演示地球的自轉、公轉的同時,就可以觀察月球依反時針方向繞地球運轉,它也隨地球繞太陽公轉(公轉一周為一朔望月)。
3、同一地方的晝夜晨昏:
當游標從黑暗轉向光明即“早晨”,正對太陽為“正午”,離開太陽轉入黑暗是“黃昏”,此段時間就是“白天”;游標進入黑暗便是夜晚。
4、由於地球始終傾斜著身子公轉和自轉,北半球冬季晝短夜長、夏季晝長夜短。而南半球卻與此相反。
5、四季和寒暑變化:
對於北半球,夏至時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而且見光部分多,背光部分少,故晝長夜短,氣候炎熱;冬至時陽光斜射北回歸線,而且見光部分少,背光部分多,故晝短夜長,氣候寒冷。南半球則相反。在春分秋分時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光照相似,介於冬夏之間,故晝夜平分,且氣候溫和。
6、月亮圓缺變化:
月亮本身不會發光,我們能看到的月亮是被太陽照著的一面,它和地球一樣,無論何時(月蝕時除外)總有一半被太陽照亮,因為它不斷地繞著地球運行,照亮部分有時全對著我們,有時全背著我們,因此就產生盈虧圓缺的變化,天文學上叫“月相交替”。做此實驗,先接通電源,讓月球轉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位置,月球背光一面朝著地球,這時月相叫做“朔”(相當於農曆初一)。繼續讓月球轉到“朔”“上弦”中間位置,陽光漸漸地照亮它向著地球的半球邊緣部分,能看到上弦,望下弦,則相繼能看到上弦的半月面的西邊,農曆月半是整圓月,農曆二十二、三日晨能見到的半月在東邊等月相交替。
7、日食和月食:
當地球運行至日、地之間並在一條直線上,便會產生“日食”其發生時間基本上在農曆月初(即朔時);若地球運行至日、月之間並在一條直線上時,便會產生“月食”,時間一定在農曆中(即望時)。
8、二十四節氣:
地球繞太陽公轉,從春分點起每移動15°便是一節氣,移動一周360°就分為二十四個節氣。這是我國勞動人民掌握大自然的規律,進行農耕生產的偉大創舉。
9、從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出下列內容:
A、國際日期變化線;
B、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的位置;
C、五帶的位置
D、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維護保養和注意事項:
1、將儀器取出包裝箱時,請用雙手托住底座軸的兩頭,以免把手受力太大而破損。
2、使用時,將儀器從包裝箱內取出,擦拭清潔後,看各運轉部分是否有潤滑油。若已幹,應加少許。
3、在演示時,應走動緩慢,切忌用衝擊力和高速度轉動。否則會影響儀器壽命,甚至很快損壞。
4、在演示時,推柄應逆時針旋轉才是正確的。否則會損壞傳動結構。
5、在演示日食、月食時,首先檢查太陽球內電池是否有電;為節省時間,可先把日、地、月三者轉到一直線上,然後抬起月軌轉至月球與日、地中心高度相等,日食或月食即可出現。演示完畢,應檢查指針對夏至時,地軸是否指向太陽。若未正對,則需擰松四季盤下的螺釘,調准後,再擰緊。
6、儀器使用後,仍裝回箱內,切勿倒置,並存放在乾燥處。